“吃”自古以来就是舌尖连着心尖的事。要问当今吃货们最关心什么,无外乎健康、美味和方便。但要兼顾,却谈不上容易。
试想一下,常见的就餐场景是“在家做、饭店吃、叫外卖”这三种。可家庭大厨毕竟只是少数、餐厅味美来去却费时间、外卖便捷但菜品几经跋涉口感不易保全……如何才能同时兼顾便捷、口感、健康呢?
位于山东青岛的阿尔法鱼美食体验店内,打破固有认知的全新景象正在上演:这家店没有大厨、没有服务员,甚至没有后厨,只有几台智慧烤箱,却能做出精致餐食,满足用户吃得健康、吃得美味的需求。而烹饪这些菜品的“大厨”,大多数是不会做饭的上班族。
有阿尔法鱼,人人都是大厨
人人都知道,大餐出自大厨。而想要吃到大餐,必然要付出成本,或是学习烹饪的时间成本、或是到店就餐的经济成本、或是蹭吃带来的情感成本。这些成本,将当代年轻人沉溺于“对付几口”的饮食习惯中。
面对在挣扎中适应着规则的当代年轻人,阿尔法鱼给出了新的选择。它的诞生,开创了不同于传统饭店、外卖和家庭厨房的第四种就餐场景:你不需要会做饭、不需要买食材、也不需要等,只需要选择你喜欢的大师预制菜,放进海尔智慧蒸烤箱中“叮一下”就能立享美味。
从时间成本上看,下班到店即吃的模式赋予了便捷性;从经济成本来说,预制菜品不用处理食材、不用厨师烹饪、不用上菜服务,释放了堂食的性价比空间;从专业度来讲,每一份菜品都经过大师预调+专业烹饪设置,保证还原菜品的地道口感;从情感成本上看,不用下厨、不用开火、不用烟熏火燎,真正实现了“五指不沾阳春水”。
关键是,这一模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烹饪的高门槛,让厨房小白也能轻松做出天南海北的家乡味道。
预制菜为何迟迟难成餐桌主力?
实际上,阿尔法鱼的经营模式仍建立在“预制菜”基础之上。这是近两年非常火爆的一条赛道,但同时亦饱受争议。
从时间线来看,预制菜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却始终难成餐桌主力。虽然这些年疫情加速了预制菜向C端市场涌入,但整个行业仍属于典型的B端市场。据国海证券调研报告显示,中国预制菜目前ToB、ToC端占比为8:2。
为什么?问题主要集中在用户端体验、企业端模式2大方面。
首先是用户端,市面上常见的预制菜品类并不多,基本集中在面食、油炸食品几大类,难以替代家宴待客餐品;在口味上,许多复杂的中餐菜品,会受防腐剂添加影响而带来口味变化,难以达到消费者预期;另外,产品标准不统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用户对食品安全的顾虑。
而从企业端来看,制作ToC餐品的难度要大大高于B端。从安信证券研报来看,目前我国70%以上预制菜加工企业仍处于小、弱、散的状态,没有形成完备经营模式。而供应C端市场,意味着企业需要打通冷链运输、低温保存等全链条资源,对企业的供应链体系提出更高要求。
同一条赛道,模式不同结果不同
从大环境来看,预制菜从“餐厅后厨”通往“家庭餐桌”是大势所趋。可迄今为止,真正将这件事从蓝图变为现实的,似乎仅阿尔法鱼一家。之所以能把这个模式做成,在于阿尔法鱼平台背后的海尔食联网,搭建了“智慧网器+数字化烹饪程序+标准化生态预制菜”的生态模式,打通从买到吃的全流程美食方案。
首先,阿尔法鱼对当下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控。以往,就餐无外乎堂食、外卖、自己下厨,阿尔法鱼开创了“第四种”就餐场景,将堂食的即食、外卖的便捷、自做的安全集于一身,满足了特殊时期及特殊场景下大多数人的饮食需求。
其次,阿尔法鱼平台背后是海尔智家的科技及品质支撑。“预制菜”的核心在于还原,同样的菜品在不同温度、火候加工之下,也会呈现不同的口味。为了保证每一道菜品原汁原味,海尔智慧烤箱将菜谱数字化,不会做饭在家简单操作也能还原大师口味。同时阿尔法鱼还支持8大主流品牌烤箱,均支持时间、温度、步骤精准把控实现100%还原口感。
最后阿尔法鱼整合了家装、食品、健康、物流等12大类千余家生态方,打通从田间地头到用户餐桌的一整条产业链。在阿尔法鱼平台下单后,食材可通过顺丰冷链送到家,扫描食材二维码可溯源产地、环境等。同时,平台上的菜品仍在持续扩充,从烤鸭到牛小腿、状元鸡,从家宴、早餐到精致快餐等,加速覆盖更多人群口味及需求。
预制菜虽然只是串联“菜篮子”和“菜盘子”的纽带,是行业再细分的切口,但串起的却是一二三产融合的价值链,切开的更是一个万亿级的大市场。因此对企业而言,C端市场的渗透必须要以C端前置环节的打通为前提。显然,阿尔法鱼平台清楚并率先做到了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