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丑文化造就了丑陋建筑吗?
2012-03-27 16:07:04   来源: 博洛尼蔡明新浪博文   评论:0

世界上本没有丑陋和美丽之分,因为有了对比,才出现了相对的事物,我们不能绝对的说一个东西美或丑,即使通过对比我们也不能妄下断言。但是现在空虚的人们为了娱乐自己和大众,弄出了个审丑文化,把一切他们认为...

世界上本没有丑陋和美丽之分,因为有了对比,才出现了相对的事物,我们不能绝对的说一个东西美或丑,即使通过对比我们也不能妄下断言。但是现在空虚的人们为了娱乐自己和大众,弄出了个审丑文化,把一切他们认为丑的东西摆上台面。这一趋势从去年开始已经影响到了建筑领域,并进行了十大丑陋建筑的评选。

奥斯卡没颁奖前,都是金酸梅奖先粉墨登场,藉以向被受传媒批评的烂片儿致敬。这事儿现在在中国轮到了建筑设计界。“2011年第一届‘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结果出炉”,这是头元旦的事儿。跟金酸梅奖一样,第一届,自然是草根发起——某个网站玩儿的。这奖今后能如何,要看发展。

但至少在宏观情况:经济爆炸、娱乐至死、大众审美观扭曲;微观现象:建筑试验田发疯般铺满神州大地、设计越来越成为话题的年代,有这样一个颇似芙蓉姐姐、凤姐的审丑话题(当然很多人说,前者已经不能算审丑了!),倒是很有现实意义。因为这片土地上,其实已经存在了太多能把我们雷得里郊外能的建筑。

审丑文化造就了丑陋建筑吗?

网络、娱乐圈的审丑,基本源于疯狂、空虚、寂寞,和审美无关。这现象存在虽然不算合理,但也无法抹杀,也算是娱乐传媒时代的一个标志,可以在民生形态上做一个历史记号。但建筑呢,它不仅存在于时间,还存在于空间,这就决定了它的恒久性。没天灾人祸,至少能在一个地方杵上百十年。它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与审美取向,就更严肃些。毕竟你在网上发帖多半还是个人自由,可在一个公共区域留下实体设计,这是一个公众和社会行为——何况,其中不少花的还是大家的纳税钱。但看了这些建筑,我们都会质疑:既然这么挺庄重的一件事儿,为什么都弄得和儿戏一样呢?

首先设计师也有些苦衷。这就是现在中国的城市建筑,多是命题性质,不能完全自由发挥。奥运建筑群:鸟巢、水立方、大裤衩之后,中国盛兴用建筑表达城市诉求。这时候一个地方要起一个什么建筑,往往就成了命题作文。领导和专家组想突出这个城市某一方面的特征,比如山水,比如某种资源之乡,比如某个人物故居,或者某种职能倾向(金融之都、港口城市),就给设计师命了一个题,你就需要表达这些东西。命题作文没问题,世界各地,哪儿的领导政府都有这方面需求。比如迪拜,盖了数十座摩天大楼,其实都是命题作文。酋长什么要求呢:你把全世界眼球抓过来,多稀奇古怪,多造价昂贵,多匪夷所思(比如沙漠里非要盖一座冰雕酒店),咱们都接受。这些摩天大楼,有些难免形式主义。但酋长和大佬们给设计师的空间算自由,所以大部分平地而起的楼们,咱们普通人看着都比较顺眼,视觉审美效果没什么问题。中国的命题则有这么一个问题:有的时候,美学标准放在了比较次要的位置。怎么越简单扼要、直白透明地表达中心思想,就怎么来。比如城市热爱国球,要以此为中心展开体育招商,休闲娱乐。怎么表达?直接盖乒乓球拍一样的一个巨型宾馆。

审丑文化造就了丑陋建筑吗?

而拍板的人或审美不够,或简单粗暴地阿谀上司,就给了部分设计师一个偷懒空间。某些建筑就先不论质量,至少一点儿脑子也不动。完全对不起建筑师、设计师这些职业的价值,完全就一画图匠干的活儿。这是一直以来这个行业的氛围产生的必然结果——市场与社会不尊重创新,直接让设计师乐于抄袭乐于当个画图匠,这么搞最省事,来钱最快。建筑的逻辑本应是实用需求、审美需求、概念需求。现在全变成了领导需求,你这不是审美领域的脱离人民群众么。

最后,是我们大众审美的问题。有些建筑,有些人拿来当笑话看,更多人却拿来当宝贝看。毫无美感的东西,不少人却甘之若饴。我不是非要强调真理在少数人手中,但民众的审美观点,确实在某些方面异化着(某些领导更能作为代表)。有篇文叫《从世博会现场看国人的审美惨败》,世博馆如何咱不多评价(至少这次最丑陋建筑草根评比里被投了第一的票数),而文里说的:“我顿时想起了围观菜市口犯人斩首的群众,想起了围观路口打架的路人……不知道鲁迅先生如果知道了的话,会不会气的活过来。”危言耸听?仁者见者。

现在一个奇怪现象:个人审美,不少还理性而正常,涉及群体意识,却一下癫狂起来。而需要群体审视的对象,比如建筑、网络话题,也随之癫狂。这是时代的一个必然的暂时小插曲,还是公众文化病态和压抑的特征?

相关热词搜索:文化 造就了 丑陋

上一篇:广州的西关大屋 原创的好意头
下一篇:中国古代床的变化反映了文化的发展

分享到: 收藏
填写邮件地址,订阅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