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讲木家具榫卯结构
2012-03-23 15:33:18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评论:0

【有束腰结构(抱肩榫结构)】实例如有束腰的杌凳或方桌、条桌等。面子底面四角各凿榫眼两个,在大边上的深,在抹头上的浅,为的是避开大边上的榫子。这两个榫眼与腿子顶端长短榫拍合。腿足上端也留长短榫,只是在...

【有束腰结构(抱肩榫结构)】

实例如有束腰的杌凳或方桌、条桌等。面子底面四角各凿榫眼两个,在大边上的深,在抹头上的浅,为的是避开大边上的榫子。这两个榫眼与腿子顶端“长短榫”拍合。腿足上端也留长短榫,只是在束腰的部位以下,切出45度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子的45度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拍合。斜肩上有的还留做挂销,与牙子的槽口套挂。上述的结构,匠师称之日“抱肩榫”。

牙条和在它之上的束腰,有的是用两木分做的,有的是一木连做的。前者叫“两上”,或“真两上”,即须两次才能安上之意;后者叫“假两上”,言其貌似“两上”,而实为一上。

不少家具牙条和束腰之间还多一层托腮,三者或用三木分做,或用两木分做(牙条与托腮为一木,束腰为一木),乃至一木连做。凡真是用三木分做的,叫“三上”或“真三上”,用两木分做或一木连做的,叫“假三上”。

经观察实物,假两上、假三上优于真两上或真三上,因为免去长条的拼缝,坚实耐用。真两上、真三上即使有栽榫居中联结,也难免开胶而闪错。但假两上、假三上用料要费得多,所以是合理而考究的做法。“真两上”、“真三上”至清中期以后而大为流行,这只能说明它既要追求形式,又舍不得用料。清式劣于明式,亦于此可见。

有束腰的圆形家具如圆凳、三足或五足香几等,造型虽改观,其结构还是和方形的有束腰家具基本相同。

【夹头榫结构】

夹头榫是从北宋发展起来的一种桌案结构。当时聪明的民间工匠从大木梁架得到启发,把高桌的腿足造成有显著的侧脚来加强它的稳定性,又把柱头开口、中夹“绰幕”的造法运用到桌案的腿足上来。也就是在案腿上端开口,嵌夹两段横木,将横木的两端或一端造成“槽兴”的式样。继而将两段横木改成通长的一根,这样就成了夹头榫的牙条了。最后,又在牙条之下加上了牙头。其优点在加大了案腿上端与案面的接触面,增强了刚性结点,使案面和案腿的角度不易变动;同时又能把案面的承重均匀地分布传递到四足上来。千百年来,它和设计意图基本相同的插肩榫结构,都成为案形结体的主要造法之一,也是明及清前期家具最常见的两种形式。

正规的夹头榫一般是腿端开长口,不仅嵌夹牙条,同时也嵌夹牙头。这是比较合理的造法。但也有只嵌夹牙条,而牙头部分则是两条立着的木片,上端与牙条合掌相交,嵌在腿足上截两侧的槽口之内。

又有一种腿足上端只开槽不开口,连牙条也分段造成,用揣揣榫与牙头作角接合,嵌入槽口。它只具夹头榫之形而无夹头榫之实,故更不坚实。这种华而不实的造法,至清代中期以后广泛流行。

【插肩榫结构】

插肩榫的外形与夹头榫不同,但在结构上差别并不大。它的腿足顶端也出榫,和面子结合;上截也开口,以备嵌夹牙条。但腿足上截外皮削出斜肩,牙条与腿足相交处,剔出槽口,当牙条与腿足拍合时,又将腿足的斜肩嵌夹起来,形成齐平的表面。这样就使插肩榫与腿足高于牙条、牙头的夹头榫,外貌大异。

这种造法由于腿足开口嵌夹牙条,而牙条又剔槽嵌夹腿足,使牙条和腿足扣合得很紧,而且案面压下来的分量越大,牙条和腿足就扣合得越紧,使它们在前后、左右的方向上都不错动,形成稳固合理的结构。它的另一个特点是由于腿足与牙条交圈,故为牙条和腿足所形成的空间轮廓的变化及雕饰线脚的运用带来了便利。这里举常见的插肩榫和比较罕见的牙条、牙头分开的插肩榫各一例。(文/王世襄)

相关热词搜索:王世襄 木家具 榫卯

上一篇:中国明清家具设计中的理性精神
下一篇:浅论明式家具造型美的形成

分享到: 收藏
填写邮件地址,订阅精彩内容